“为推动我国农业建筑(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设计水平的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我国农业工程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研究,于2014年8月10-12日在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正伟业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以下简称农建专业竞赛) 。”
学院领导接到消息后,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最终我校工学院王新海、匡鹏、章诗武、罗时挺等六位同学凭借“生猪智能精准喂养管理系统”夺得了此次竞赛的一等奖。就此次竞赛以及竞赛经历,我们采访了该项目小组负责人王新海同学。
记者:在参加农建专业竞赛之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新海: 学院在七月份就通知了这项竞赛,并且组织成立了项目小组,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学校、学院及学院领导在各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在学院院办106我们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林金龙老师负责指导我们模型的制作以及解决操作中技术性问题。小组成员间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模型制作,有的负责整理大型养猪场饮食数据库。在动手操作中会遇到一些以前没遇到的问题,林老师以及项目小组成员会共同探讨,一起学习,直到最后“生猪智能精准喂养管理系统”制作成功。
记者:该模型大多是运用软件方面的知识,你们是如何获取这方面知识的?
王新海:现在咱们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并且大学课余时间相对来说自由好多,我们都是在课下利用网络查询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自己模仿学习。有时候遇到细节性问题,会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编程设计、C语言大多数是自学的,对于模型制作,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因为在动手操作中才会有大的进步。
记者:经历这次农建专业竞赛后,你觉得你们项目小组在农建专业竞赛取得一等奖好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王新海:首先是学校、学院对农建专业竞赛重视以及学院领导的支持,其次林金龙老师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问题并在一些细节方面做了耐心的指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类似的设计制作充满了兴趣,并且每个成员都喜欢动手操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充满了乐趣,所以即使失败了许多次,我们也会积极去做改进;或许现在好多学生不太喜欢动手操作,但我们要知道大学生应该为造福社会做贡献,大多数技能在动手操作之后才会更加熟练。